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0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398篇
测绘学   240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778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武功山造山带位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缝合带南侧,记录了新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运动。本文对其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全面的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武功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于早志留世(441.6~442.2 Ma)。武功山早志留世花岗岩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67.43%~73.06%)、富碱(Na2O+K2O含量为6.47%~8.46%)、贫钙(CaO=0.78%~2.64%)、贫镁(MgO=0.46%~1.61%)等特征,为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A/CNK=1.09~1.35)。同时,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示岩石属于亚碱性系列,分异程度较低,ΣREE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较高,为S型花岗岩且岩浆源区物相为角闪石+斜长石+石榴子石。结合花岗岩锆石fLu/Hf值均小于-0.9,εHf(t)均为负值(-6.7到-4.8),指示岩浆来源于古元古代古老...  相似文献   
72.
川东褶皱带作为华南板块中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开始形成于晚古生代.自白垩纪晚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对欧亚大陆挤压的影响,这一构造带乃至华南板块中部又叠加了新的构造变形.但是,目前对于川东褶皱带白垩纪以来的构造演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位于川东褶皱带东侧、雪峰造山带西麓的沅麻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沅麻盆地与川东褶皱带处于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因此对盆地内早白垩世红层的古地磁研究对于解释川东褶皱带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沅麻盆地早白垩世红层中开展的古地磁学研究获得了可靠的原生剩磁分量:Ds=15.6°,Is=42.9°,k=118.6,α95=2.6°,表明沅麻盆地自早白垩世以来发生了4.1°±3.0°的顺时针构造转动.对川东褶皱带周缘白垩纪古地磁数据所揭示的地壳旋转变形,与断裂和褶皱轴组成的构造线迹变化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川东褶皱带位于齐岳山断裂带东南侧的部分,受印度板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华南板块间的挤压作用,自晚白垩世以来累积了约50~93 km的右旋错断量.  相似文献   
73.
周阳  王自法    石磊  仝文博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2):151-159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或者地震损失分布评估中,需要考虑地震损失的空间相关性的影响。目前对地震损失空间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或半经验的方法,没有经过实际地震损失分布的验证。本文基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收集到的55万条建筑物破坏的详细数据得出了基于实际震害的地震损失随距离关系变化的空间相关性衰减规律,给出了一个基于实际数据的拟合公式,并将其应用于最新开发的基于高精度模拟的巨灾风险分析中。利用北京地区多个地震为算例,研究了实现空间相关性模拟的样本精度问题,并且给出了不同空间相关系数对地震损失分布的影响,从而能为未来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更好的地震损失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74.
地震作用下土体发生液化之后,由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产生和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管道易发生上浮破坏。为研究管道上浮动力反应的影响因素,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通过目标反应谱和谱匹配等方法选取地震波,考虑不同管土特性和地震动特性,对地震作用下管道上浮动力反应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土体相对密度、管径和管道埋深对管道上浮反应的影响较大,分别给出了土体相对密度、管径、管道埋深对管道上浮位移的影响规律及对应拟合公式;长持时地震动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管道上浮位移可达短持时地震动作用下管道上浮位移的2倍左右;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管道上浮破坏和横向破坏两种破坏模式同时存在,且由于速度脉冲效应,管道横向破坏风险大于上浮破坏风险。  相似文献   
75.
童小华  叶真  刘世杰  谢欢  金雁敏  陈鹏 《测绘学报》2018,47(10):1346-1352
平台颤振是影响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几何和辐射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提高从影像反演平台颤振特性的可行性和可信度,本文提出基于局部频率分析相位相关的智能化视差法颤振探测方法。通过结合结构影像表达和相位相关,并充分利用影像的局部和全局相位信息,减少了辐射变化和噪声等干扰因素对亚像素偏移值估计的影响,同时融入视差法颤振探测框架,保证精确稳健的密集匹配,从而实现高效的平台颤振精密探测。通过采用实际辐射变化数据集的算法对比及采用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颤振探测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局部频率分析相位相关算法在辐射差异和噪声等情况下效果优于其他主流相位相关算法,匹配精度达到0.05个像素,本文颤振探测方法有效估计了资源三号卫星的颤振信息。  相似文献   
76.
77.
曾涛  王涛  童英  张磊  郭磊 《地质通报》2012,31(5):732-744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年龄和相关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格架:大致以145Ma为界,分为侏罗纪(178~151Ma)和早白垩世(142~122Ma)2期。侏罗纪的花岗岩类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组合,总体上为准铝质—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早白垩世的花岗岩类主要为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组合,主要为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2期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呈右倾型,重稀土元素曲线较平坦,都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U、K)和轻稀土元素。与中国东北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对比,中国东北地区总体以兴安岭为中心,中间为早白垩世的花岗岩类,两侧为侏罗纪花岗岩类对称分布。境内外的侏罗纪花岗岩类构造背景不同,其分布与鄂霍次克洋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可能形成于鄂霍次克带挤压造山后的伸展垮塌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弧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78.
鄂拉山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产出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查查香卡地区晚三叠世火山岩岩石学研究,确定该套火山岩属晚三叠世鄂拉山组,属钙碱性系列。喷出时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该火山岩最初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由于A型俯冲构造活动,测区乃至鄂拉山地区产生一系列右旋走滑断裂带,受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的影响,岩石孔隙加大,并出现强烈的热流活动,导致岩浆沿这些断裂带喷出地表。  相似文献   
79.
针对水资源数据具有复杂、数据量大、多源异构等特点,论文提出了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空间数据仓库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数据集成、数据清洗、数据简化与数据转换等预处理操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维数据模型,并实现了基于空间OLAP的多维数据分析,为水资源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0.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ies and Picea abundance in surface pollen and 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 (SCF) distribution, elevation and climat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using a large modern pollen data set consisting of 857 sampl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Abies and Picea pollen are abundant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ere SCF dominates the landscape. Pollen percentages of both Abies and Picea show a unimodal pattern with changes in elevation and climate, and their optima occur at elevations from 2500 to 4000 m a.s.l.,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from −1 to 10 °C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from 450 to 850 mm. The optimal elevation of Abies and Picea pollen distribution decreases with latitude from c . 4000 m in the south (21–32°N) to c . 2500 m in the north (43–49°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bies and Picea pollen abundance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dern distribution of these taxa, which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elevation and climate. These relationships could provid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nterpretation of fossil pollen data in terms of climate and elevation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